目錄 前言
1 導論 /1 1.1 深圳城市發(fā)展背景 /1 1.1.1 取得巨大的建設成就 /1 1.1.2 面臨嚴峻的內外挑戰(zhàn) /2 1.1.3 亟須解決的現實問題 /3 1.2 國內外城市更新研究綜述 /5 1.2.1 國外城市更新研究進展 /5 1.2.2 國內城市更新研究進展 /8 1.3 城市更新概念界定 /10 1.3.1 城市更新概念的一般內涵與發(fā)展歷程 /10 1.3.2 本書對城市更新概念的內涵理解 /10 1.4 研究內容、方法與結構安排 /11 1.4.1 研究內容 /11 1.4.2 研究方法 /12 1.4.3 研究框架 /13 2 城市更新基本理論 /15 2.1 級差地租理論 /15 2.1.1 古典經濟學地租理論 /15 2.1.2 新古典經濟學地租理論 /15 2.1.3 馬克思的地租理論 /16 2.1.4 地租杠桿的應用 /16 2.2 產權制度理論 /17 2.2.1 產權的特性 /17 2.2.2 產權的功能 /17 2.2.3 對城市更新的影響 /18 2.3 精明增長理論 /18 2.3.1 “精明增長”的思想內涵 /18 2.3.2 精明增長理論的應用 /19 2.4 觸媒理論 /19 2.4.1 城市觸媒理論 /19 2.4.2 更新觸媒概念 /20 2.4.3 更新觸媒分類 /20 2.4.4 更新觸媒與更新動力 /21 2.5 角色關系理論 /21 2.5.1 政體理論 /22 2.5.2 多元合作理論 /22 2.5.3 贊助人與支持人理論 /23 2.5.4 增長機器和交換機制—使用價值矛盾論 /23 2.5.5 其他理論 /23 2.6 城市管治理論 /24 2.6.1 理論基礎 /24 2.6.2 理論內涵 /24 2.6.3 主要內容 /25 3 城市發(fā)展與城市更新 /26 3.1 城市發(fā)展歷程與趨勢選擇 /26 3.1.1 城市轉型發(fā)展的內涵 /26 3.1.2 城市發(fā)展的現狀特征 /26 3.1.3 城市發(fā)展的趨勢與選擇 /28 3.2 城市發(fā)展與城市更新的關系 /29 3.2.1 城市發(fā)展階段與城市更新特點 /29 3.2.2 城市更新的發(fā)展歷程 /30 3.3 城市更新的對象特征與存在的問題 /32 3.3.1 更新對象的分類與特征 /32 3.3.2 更新對象的主要問題 /38 4 利益平衡下的更新模式 /45 4.1 多元利益訴求 /45 4.1.1 城市更新的主體與角色 /45 4.1.2 城市更新中的利益關系 /46 4.2 城市更新模式的演變 /48 4.2.1 非常態(tài)化的城市更新模式 /48 4.2.2 制度化建設下的城市更新模式 /49 4.3 城市更新模式的機制與問題 /52 4.3.1 利益主體的得失分析 /52 4.3.2 存在的問題 /53 4.4 城市更新中角色關系的再定義 /55 5 社區(qū)轉型與城市更新 /56 5.1 城中村改造與社會結構變遷 /56 5.1.1 綜合整治與社會結構變遷 /56 5.1.2 拆除重建與社會結構變遷 /58 5.2 工業(yè)區(qū)升級改造與社會結構變遷 /60 5.2.1 工業(yè)區(qū)升級改造的路徑與主體 /60 5.2.2 工業(yè)區(qū)升級改造帶來的社會結構變化 /61 5.3 集體股份合作制與社會結構變遷 /62 5.3.1 集體股份合作制的發(fā)展歷程 /62 5.3.2 集體股份合作制的作用機制 /63 5.3.3 集體股份合作公司的治理模式 /64 5.4 城市更新背景下社會結構的優(yōu)化與轉型 /67 5.4.1 政企分離,加速城中村集體股份合作公司的市場化
/67 5.4.2 各司其職,理順基層管理組織的關系 /68 5.4.3 打破隔離,促進本土居民與外來居民的融合 /68 6 城市更新中的低碳生態(tài)建設 /69 6.1 低碳生態(tài)導向下的城市更新 /69 6.2 基于不同更新方式的低碳生態(tài)要求 /69 6.2.1 綜合整治中的低碳生態(tài)要求 /69 6.2.2 拆除重建中的低碳生態(tài)要求 /75 6.2.3 功能置換中的低碳生態(tài)要求 /79 6.3 城市更新中落實低碳生態(tài)建設的措施 /80 6.3.1 構建多層次的低碳生態(tài)更新指標體系 /80 6.3.2 加強更新規(guī)劃政策的空間引導與控制 /80 6.3.3 加強低碳生態(tài)城市規(guī)劃關鍵技術標準與規(guī)范的制定
/80 6.3.4 開展低碳生態(tài)更新的試點示范工程 /80 7 城市更新評價體系 /81 7.1 城市更新評價的目標與原則 /81 7.1.1 城市更新評價目標 /81 7.1.2 城市更新評價原則 /81 7.2 城市更新評價體系的構建 /82 7.2.1 指標選取標準 /82 7.2.2 指標體系構成 /82 7.2.3 指標權重評判 /83 7.3 城市更新評價體系的空間識別 /87 7.3.1 識別思路 /87 7.3.2 控制發(fā)展地區(qū)識別 /88 7.3.3 引導更新地區(qū)識別 /92 7.3.4 更新對象選擇 /100 8 經濟調控對城市更新的影響 /101 8.1 公共財政的影響 /101 8.1.1 公共財政對城市更新市場的調校作用 /101 8.1.2 城市更新中公共財政的收支預測 /102 8.1.3 公共財政對城市更新的影響 /110 8.2 房地產市場的影響 /110 8.2.1 對城市更新市場調控的意義 /111 8.2.2 城市更新市場的供需預測 /112 8.2.3 城市更新市場用地供給的調控 /114 9 城市更新專項規(guī)劃 /120 9.1 戰(zhàn)略構想 /120 9.1.1 明確城市更新的階段目標 /120 9.1.2 構建多維度的更新策略 /120 9.2 城市更新的功能引導 /122 9.2.1 更新功能區(qū)劃 /122 9.2.2 更新功能布局 /125 9.3 城市更新的策略分區(qū)與方式選擇 /126 9.3.1 城市改造地區(qū) /127 9.3.2 生態(tài)恢復地區(qū) /130 9.3.3 歷史保護地區(qū) /131 9.4 近期重點地區(qū)更新指引 /132 9.4.1 重點更新地區(qū)的類型 /132 9.4.2 重點更新地區(qū)的指引 /133 9.5 城市更新配套專項規(guī)劃 /138 9.5.1 保障性住房配建 /138 9.5.2 密度分區(qū) /143 9.5.3 城市設計 /145 9.5.4 配套設施規(guī)劃 /147 9.5.5 綜合交通規(guī)劃 /148 10 制度創(chuàng)新與體系構建 /150 10.1 深圳當前城市更新制度建設評估 /150 10.1.1 城市更新相關政策 /150 10.1.2 城市更新管理組織 /155 10.2 國內外城市更新制度建設經驗借鑒 /157 10.2.1 運作機制與管治模式 /157 10.2.2 主要政策與制度 /159 10.2.3 啟示與借鑒 /161 10.3 創(chuàng)新深圳城市更新管理制度 /162 10.3.1 健全城市更新管理體制 /162 10.3.2 構建差異化組織模式 /162 10.3.3 科學制定規(guī)劃計劃 /163 10.3.4 完善配套政策體系 /163 10.3.5 建立滾動實施機制 /164 10.3.6 建設決策支持系統(tǒng) /164 10.3.7 廣泛開展公眾參與 /164 10.3.8 拓寬資金籌措渠道 /165 10.3.9 加強財政扶持力度 /165 10.3.10 實行監(jiān)督考核制度 /166 11 深圳城市更新案例 /167 11.1 蔡屋圍舊村改造:由舊村向金融中心區(qū)的蛻變 /167 11.1.1 項目概況 /167 11.1.2 項目特點 /169 11.1.3 經驗啟示 /170 11.2 漁農村改造:深圳城中村改造的“第一爆” /170 11.2.1 項目概況 /170 11.2.2 項目特點 /173 11.2.3 經驗啟示 /174 11.3 回龍埔片區(qū)改造:從徘徊迷茫走向規(guī)范化 /175 11.3.1 項目概況 /175 11.3.2 項目特點 /178 11.3.3 經驗啟示 /178 11.4 田面村“設計之都”:居住環(huán)境整治撬動產業(yè)轉型 /179 11.4.1 項目概況 /179 11.4.2 經驗啟示 /181 11.5 觀瀾版畫村:歷史保護融入文化產業(yè)發(fā)展 /181 11.5.1 項目概況 /181 11.5.2 經驗啟示 /183 參考文獻 /185 圖表來源 /1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