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目錄 第一章 建筑學概念的延伸——環(huán)境建筑學 /1 一 什么是環(huán)境建筑學 /1 二 宏觀建筑學——城市設計與規(guī)劃 /2 1 整體城市設計 /3 2 宏觀城市設計 /4 3 先鋒派建筑師對城市規(guī)劃概念的新解 /6 三 建筑師在環(huán)境設計中的角色 /6 四 微觀建筑學——室內設計、家具、陳設和細部裝修 /8 1 室內設計 /8 2 陳設和家具 /10 3 環(huán)境標志和細部裝修 /11 五 建筑設計中的極少主義環(huán)境觀 /14 六 環(huán)境情結,心由境生——由房間、空間到環(huán)境 /16 第二章 大地網絡建筑學 /18 一 重構大地 /19 二 城市空間網絡的特征 /21 三 地形建筑 /23 1 地形建筑的形態(tài)特征 /23 2 地形建筑的設計策略 /24 3 模擬地形,操作大地 /29 4 地理學和拓撲學的綜合運用 /30 四 沒有建筑的建筑空間 /32 五 共生、網絡、生態(tài) /34 第三章 建筑有生命——生態(tài)建筑學 /36 一 生物學與建筑學 /37 1 城市是生命的有機體 /38 2 建筑有生命 /39 3 環(huán)境設計中的生態(tài)理論 /41 二 皮與骨有機生態(tài)建筑 /42 三 建筑表皮的感知 /43 1 表皮圖像化 /44 2 表皮的復雜化與生成 /45 3 表皮的媒介化 /45 4 表皮的非物質化與透明 /46 5 表皮輕質、編織化 /47 6 表皮的深度化、材料異質化 /48 四 生態(tài)仿生結構 /49 1 仿生結構 /49 2 充氣結構和氣幕結構 /50 3 仿生的蟲網停車場 /51 4 表現生命景觀的仿生抽象雕塑 /52 五 新陳代謝派與生態(tài)建筑新潮 /53 1 新陳代謝派 /53 2 生態(tài)建筑新潮 /54 第四章 大自然中生成的城市與建筑 /56 一 城市與建筑的生態(tài)可持續(xù)發(fā)展 /56 1 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觀 /56 2 城市與建筑生態(tài)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的建立 /57 3 城市與建筑設計中的生態(tài)學原則和方法 /57 二 氣候效應與風水理論 /60 1 氣候生成建筑 /60 2 頂棚下的城市 /62 3 氣候與風水 /62 三 設計從土從石 /66 1 建筑形態(tài)地景化和土地資源 /66 2 擴展建筑空間的途徑 /68 3 開發(fā)地下空間,發(fā)展覆土建筑 /69 4 設計從石 /70 5 石材表層的質感肌理和色彩 /71 四 風環(huán)境——聽其聲入其境 /72 1 流動的風 /72 2 風環(huán)境與小氣候 /73 3 設計從聲 /73 五 光空間和水場所 /75 1 光構成第四度空間的時間性和情感表達 /76 2 光空間中的暗示與過渡 /77 3 光影塑造和光的語意 /78 4 閃爍的光線和空透感的簡素之美 /79 5 光與色 /79 6 從水設計 /81 第五章 園林城市主義 /84 一 園林景觀概念的更新 /84 二 從園林景觀規(guī)劃到園林城市主義 /84 三 從風景陪襯建筑到建筑陪襯風景 /86 1 從環(huán)境藝術到地景藝術 /86 2 陪襯風景的木頭空廊和木屋 /88 四 綠色建筑 /89 1 什么是綠色建筑 /89 2 綠色建筑技術 /91 五 有生命的城市綠道、藍道、斑塊、廊道 /92 1 綠道網絡 /92 2 生態(tài)過程與斑塊 /92 3 生態(tài)廊道 /93 4 大自然中的氣泡組團 /94 六 工業(yè)及農田景觀 /94 1 工業(yè)景觀 /94 2 城市農業(yè)、城市果園 /95 3 稻田中的曲線公園 /97 七 表現生命景觀的果園小品 /98 1 人和生物圈 /98 2 鳥園公寓 /99 八 表現生命景觀的園林小品 /100 第六章 建筑學中的文化情 /101 一 建筑是文化的存在 /101 1 城市與建筑的文化特征 /101 2 文化符號與文化景觀 /102 3 建筑與文化 /103 4 大地的文化脈絡與建筑 /104 5 仿冒文化“歐陸風”,中西融合不是大雜燴 /104 二 建筑是歷史的存在——尚古與懷古 /104 1 城市與建筑的歷史背景 /104 2 城市歷史的重要見證——北京古城的變遷 /106 3 在懷舊中暢想——歷史拼圖 /107 4 保護、維護、重建與更新 /107 三 建筑是傳統的存在——傳統與現代 /109 1 傳統與追憶 /109 2 傳統與設計 /109 3 文脈的源與流 /110 4 介于傳統與現代之間 /110 四 城市與建筑的文化象征與形式? /111 1 城市與建筑的文化象征 /111 2 城市與建筑的文化形式 /113 五 中西建筑文化的雜交與提高 /113 1 崇洋與懷古 /113 2 中西建筑文化雜交所面臨的問題 /114 第七章 人和建筑的情感交流與對話 /116 一 建筑學之外的建筑符號學 /116 1 文字與圖形語言 /116 2 暗示與陳述 /117 3 外延和內涵 /117 4 形象、標志、象征 /117 5 轉義 /117 6 句法 /118 二 建筑學之外的建筑心理學 /118 1 建筑符號的心理意象 /118 2 建筑心理學與空間限定 /120 3 行為心理學與建筑學 /122 4 視覺心理學與建筑學 /123 三 悲情與懷念,情事節(jié)點與親密空間 /124 1 悲情與懷念 /124 2 情事節(jié)點與親密空間 /125 四 關懷與友善,友情與交流 /126 1 關懷與友善 /126 2 友情與交流 /127 五 商事節(jié)點,生活中不能沒有熱鬧 /128 1 商事節(jié)點 /128 2 生活中不能沒有熱鬧 /130 六 愉悅與歡樂,趣味與幽默 /131 1 愉悅與歡樂 /131 2 趣味與幽默 /131 七 沉默與反抗,瘋狂與憤怒 /133 1 沉默與反抗 /133 2 瘋狂與憤怒 /134 八 城市的表情和冥思苦想的空間 /134 1 城市的表情 /134 2 冥思苦想的空間 /135 九 舊地重游,化為夢境 /136 1 情調效應和對老舊的懷念 /136 2 “小巷探幽”化為夢境 /137 十 人和建筑對話 /137 1 建筑作品中的情感與記憶 /137 2 “看見又沒看見”的無名墓地 /138 3 人與石頭、古亭對話 /139 4 建筑和大樹對話 /140 5 新老建筑對話 /141 第八章 建筑與美 /142 一 建筑是后審美藝術,還是審美藝術的先鋒 /142 二 是建筑又像雕塑,是雕塑又像建筑 /144 1 是建筑又像雕塑——作為雕塑藝術品的建筑 /144 2 是建筑又像雕塑,是雕塑學建筑還是建筑學雕塑 /145 三 現代建筑從裝置藝術走向地景藝術、環(huán)境藝術 /145 1 雕塑與建筑向新的空間挑戰(zhàn) /145 2 環(huán)境藝術、地景藝術向時間與空間的擴展 /146 四 動勢之美與流體結構 /149 1 現代藝術中動的因素 /149 2 流動空間與動感視覺 /149 3 流線空間中的動感視覺 /151 4 建筑是時間的機器 /152 五 虛幻空間,光影之美 /155 1 光作用于材料的動感立面 /155 2 建筑立面轉化為光的表皮 /156 六 建筑環(huán)境中的藝術品 /158 1 螺旋曲線上升的觀景亭 /158 2 芝加哥樓前廣場的“女人頭像” /159 3 華盛頓街頭普普藝術壁畫和紐約平板山墻上的立體壁畫 /159 4 “人頭和手臂”、“女孩立像” /160 5 韓國首爾Tangent大樓構造與細部的表現性 /160 第九章 構圖原理現代化,全新的構圖要素 /162 一 從形式到形態(tài),抽象化構成 /162 二 動態(tài)的抽象圖式語言 /162 三 新幾何學形狀,尋求幾何體中內在的節(jié)奏 /166 四 層次要素和鏈 /167 五 碎片、斷片、分塊 /170 六 穿插、交融和轉移、介于之間 /171 七 扭曲、旋轉、卷曲 /171 八 折疊、流線、折曲流線 /173 第十章 形態(tài)學、類型學、拓撲學與建筑藝術中的“道” /175 一 形態(tài)學與建筑學 /175 二 類型學與建筑學 /176 三 拓撲學與建筑學 /178 四 建筑藝術中的“道” /178 1 設計方法 /180 2 設計效用 /182 3 設計觀點 /184 4 設計需求 /185 5 設計美學 /186 6 設計協同 /188 第十一章 從解構主義到無準則設計 /191 一 從構成到解構 /191 1 建筑是否可以解構 /191 2 解構中的多義空間和解構的旗手 /192 二 破碎化的對比與變化 /193 三 無準則的建筑設計 /196 四 建筑學與大眾傳媒 /197 1 走向數字化的城市與建筑 /197 2 能量的信息時代——網絡空間 /197 3 數字化生存——入門之屋 /198 五 賽博空間與超空間 /199 1 虛幻的賽博空間 /199 2 虛擬的超空間 /200 3 賽博空間中的建筑 /200 4 虛擬的情感空間 /201 第十二章 建筑學的內外觀 /203 一 學習建筑學之外必備的知識 /203 二 學習沒有建筑師的建筑 /203 1 氣候效應的鄉(xiāng)土民居 /203 2 人與自然的延續(xù)——仿生家屋 /205 三 向未來的探索 /206 1 烏托邦和建筑師的夢想 /206 2 建筑電訊派(Archigram)和探索未來 /208 四 是高深莫測還是故弄玄虛 /209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