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目錄
1工業(yè)設計概論() 1.1概述() 1.2工業(yè)設計() 1.3本課程基本特性() 1.3.1科學技術與藝術結合——雙重性() 1.3.2人機系統(tǒng)的協(xié)調——宜人性() 1.3.3啟迪思維靈感——創(chuàng)造性() 1.3.4建立系統(tǒng)設計觀念——協(xié)調性() 1.3.5符合心理及使用方式的規(guī)范——可用性() 1.3.6面向使用者的情感需求——感性() 1.3.7提倡功能價值分析——經濟性() 2.1產品造型的形式美法則() 2.1.1比例與尺度() 2.1.2對稱與均衡() 2.1.3穩(wěn)定與輕巧() 2.1.4節(jié)奏與韻律() 2.1.5調和與對比() 2.1.6統(tǒng)一與變化() 2.1.7主從與重點() 2.1.8過渡與呼應() 2.1.9比擬與聯(lián)想用技術() 2.1.10單純與風格(個性)() 2.2產品造型的技術美要求() 2.2.1功能美() 2.2.2結構美() 2.2.3工藝美() 2.2.4材質美() 2.2.5舒適美() 2.2.6規(guī)范美() 2.3產品造型的視錯覺問題() 2.3.1視錯覺概念() 2.3.2視錯覺現(xiàn)象() 2.3.3視錯覺的利用與矯正() 3.1概述() 3.1.1形態(tài)() 3.1.2構成() 3.1.3構成技能() 3.2形態(tài)構成要素() 3.2.1幾何要素() 3.2.2美感要素() 3.2.3材料要素() 3.3形態(tài)構成方法() 3.3.1直棱體與曲面體() 3.3.2凸面體與凹面體() 3.3.3切割與重構() 3.3.4扭變構成() 3.4形態(tài)設計() 3.4.1形態(tài)設計() 3.4.2產品形態(tài)構造() 3.4.3產品的形態(tài)空間() 4.1標志的概述() 4.1.1標志的概念() 4.1.2標志的起源與發(fā)展() 4.1.3標志的意義與價值() 4.1.4標志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 4.2標志的類型與特征() 4.2.1標志的功能類型與特征() 4.2.2標志的形式類型與特征() 4.3標志的設計原則() 4.3.1辨識性() 4.3.2注目性() 4.3.3通俗性() 4.3.4適用性() 4.3.5信息性() 4.3.6美學性() 4.3.7時代性() 4.4標志設計的構思手法() 4.4.1表象手法() 4.4.2象征手法() 4.4.3寓意手法() 4.4.4視覺沖擊手法() 4.4.5名稱變形手法() 4.5標志構成的表現(xiàn)手法() 4.5.1秩序化手法() 4.5.2對比手法() 4.5.3要素和諧手法() 4.5.4矛盾空間手法() 4.5.5共用形手法() 4.5.6裝飾手法() 4.6CI設計簡介() 4.6.1CI的概念() 4.6.2CI的起源() 4.6.3CI導入的方式() 4.6.4VI和CI的區(qū)別() 5.1產品色彩的形成() 5.1.1認識色彩() 5.1.2產品的色與光() 5.1.3色彩的變化() 5.2色彩的基本原理() 5.2.1色彩的屬性() 5.2.2色彩的體系() 5.2.3色彩的構成() 5.3色彩與心理() 5.3.1色彩心理表現(xiàn)類型() 5.3.2色彩感覺() 5.4產品形態(tài)與色彩() 5.5產品配色與管理() 5.6產品色彩設計圖例() 6.1概述() 6.1.1人機工程學名稱及定義() 6.1.2人機工程學的發(fā)展簡史() 6.1.3人機工程學的研究內容() 6.1.4人體尺寸及其應用() 6.2顯示器設計() 6.2.1視覺顯示器() 6.2.2聽覺顯示器() 6.2.3觸覺通道顯示() 6.3控制器設計() 6.3.1控制器的類型() 6.3.2控制器設計的生物力學基礎() 6.3.3控制器設計() 6.4工作臺設計() 6.4.1工作臺的基本類型() 6.4.2工作臺的造型尺度() 6.4.3工作臺面板布局() 6.5座椅設計() 6.5.1座椅的類型與特點() 6.5.2座椅設計的人機學基礎() 7.1概述() 7.2透視圖() 7.2.1透視概念及常用術語() 7.2.2透視圖的分類() 7.2.3透視圖的基本作圖方法() 7.2.4影響透視效果的主要因素() 7.2.5透視圖的簡易畫法() 7.3透視陰影() 7.3.1立體圖像的明暗色調() 7.3.2高光和陰線的位置() 7.4產品表現(xiàn)效果圖() 7.4.1產品表現(xiàn)的常用工具介紹() 7.4.2馬克筆效果圖技法() 7.4.3電腦手繪效果圖() 7.5樣機模型實現(xiàn)技術與設備() 7.5.1模型制作材料() 7.5.2樣機模型實現(xiàn)相關技術() 7.5.3樣機模型實現(xiàn)設備() 8.1產品造型設計的一般程序() 8.1.1產品造型設計中應考慮的因素() 8.1.2產品造型設計中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8.1.3產品造型設計的一般程序() 8.2產品造型設計實例分析() 8.2.1BD6063C型牛頭刨床造型設計() 8.2.2機箱造型設計() 8.3產品造型設計的質量評價() 8.3.1評價體系() 8.3.2評價因素() 8.3.3評價方法() 8.3.4模糊評價法在機床造型質量中的應用() 8.4國外產品造型設計質量評價簡介() 8.4.1德國的評選項目和評價標準() 8.4.2美國的評選項目和評價標準() 8.4.3日本的評選項目和評價標準() 8.4.4韓國的評選項目和評價標準() 8.5界面設計的美度計算() 8.5.1界面美度的研究基礎() 8.5.2界面美度的數學表征() 8.5.3界面美度的研究實例() 8.5.4界面美度研究的前景和展望() 8.6數字界面的眼動評價方法() 8.6.1眼動追蹤技術簡介() 8.6.2眼動指標的分析() 8.6.3數字界面的眼動評價方法() 8.6.4數字界面眼動評價的研究實例() 8.7界面設計的腦電測評方法() 8.7.1腦電技術簡介() 8.7.2相關腦電指標和實驗范式() 8.7.3數字界面的腦電評價方法() 8.7.4數字界面腦電評價的研究實例() 9.1概述() 9.2計算機輔助工業(yè)設計(CAID)() 9.2.1計算機輔助工業(yè)設計的作用() 9.2.2計算機輔助工業(yè)設計系統(tǒng)() 9.3計算機輔助設計常用軟件() 9.3.1平面繪圖軟件() 9.3.2三維工程軟件() 9.3.3三維動畫軟件() 9.3.4渲染軟件及插件() 9.3.5VR/AR開發(fā)軟件() 9.4典型平面繪圖軟件介紹() 9.4.1Autodesk Sketchbook() 9.4.2Adobe Illustrator() 9.4.3Sketch() 9.5典型三維工程軟件介紹() 9.5.1Pro/E() 9.5.2Rhino 3D() 9.5.3Jack() 9.6典型三維動畫軟件介紹() 9.6.13DS Max() 9.6.2Cinema 4D() 9.7渲染技術前沿介紹() 9.7.1離線渲染與實時渲染() 9.7.2工業(yè)設計渲染技術革新() 9.8典型VR/AR開發(fā)軟件介紹() 9.8.1Unity Engine3D() 9.8.2案例() 10.1人性化設計() 10.1.1人性化設計的內涵() 10.1.2人性化設計的思想() 10.1.3人性化設計應考慮的主要因素() 10.2綠色設計() 10.2.1綠色設計的內涵() 10.2.2綠色設計的目標() 10.2.3綠色設計的原則() 10.2.4綠色設計的關鍵技術() 10.2.5綠色設計方法() 10.3虛擬設計() 10.3.1虛擬設計的內涵() 10.3.2虛擬設計系統(tǒng)的構成() 10.3.3虛擬設計中的關鍵技術() 10.3.4虛擬設計的優(yōu)點() 10.3.5虛擬設計在工業(yè)設計中的應用() 10.4概念設計() 10.4.1概念設計的內涵() 10.4.2概念設計方法() 10.5數字化設計() 10.5.1數字化設計的內涵() 10.5.2數字化產品設計() 10.5.3數字化人機界面() 10.6交互設計() 10.6.1交互設計的內涵() 10.6.2交互設計解決的問題和目前發(fā)展狀況() 10.6.3與界面設計的關系() 10.6.4交互設計和產品開發(fā)的關系() 10.6.5交互設計的一般步驟() 10.7神經設計學() 10.7.1神經設計學產生的背景及其內涵() 10.7.2神經設計學的目的和主要研究對象() 10.7.3神經設計學的關鍵技術() 10.7.4神經設計學在設計中的應用() 附彩(303) |
|
| ||||||
|
| ||||||
|
| ||||||
|
| ||||||